理论学习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发布时间:2024-03-12 09:21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编辑:徐一凡

【专家学者谈两会·习近平文化思想】

  作者:吴琼(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文化自觉。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前进动力更加强大、精神面貌更加昂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新的文化使命的提出铺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长卷,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宏伟战略。新使命呼唤新担当新作为,而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基本路径。

  坚定文化自信,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也是国家、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而文化自信又来自于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价值理念和自主性、能动性、对象性的存在状态,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鲜明的文化特性和价值标识,也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是中国人民形成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彰显自身文化特质的核心要素。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就会产生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坚定与自觉。要巩固这一主体性,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有了文化主体性,我们就能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从而有更充分的底气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秉持开放包容,创造新的文化形态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是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才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在开放包容中涵养了中华文明,在未来也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此,开放包容理应成为肩负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原则和方法。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要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一切文明成果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同时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才能有效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高度契合,二者的结合相互成就,造就了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继续推进古今文化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推进“两个结合”,是完成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基础。我们只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加强与世界文明交流互动,积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从而更好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

  坚持守正创新,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华民族始终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新时代文化工作者也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才能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建设坚持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坚持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注重从五千年的中华文脉中汲取深厚滋养,来开辟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时,要善于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积极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与制度创新。并坚持以新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机制、新的技术手段、新的表达方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激发人民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的主动精神,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反映时代、引领时代,从而永葆中华文明创新动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做到“守正”与“创新”的内在统一,才能不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创造新时代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完成新的文化使命提供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加昂扬的精神动力。